摘要:以下是好筆桿子網小編精心整理的最新研討會閉幕詞(精選7篇),希望大家在工作生活中有所幫助。
最新研討會閉幕詞1
各位貴賓、各位與會的專家學者們:
大家好!
很高興本次會議能和來自全球二十多個個國家和地區的多位貴賓共度寶貴的二天。誠如教育部長王瑞杰先生在本次會議開幕時所表示的:有效的與人溝通和文化交流,讓學生在生活、工作中使用母語這就是我們的目標。綜觀本次大會,跨學科、跨領域的專家學者們共同對“華文作為第二語言之教與學”作出了極大的貢獻,有的從史論的角度作出批判性的反思,有的用前瞻性的預測規畫出教育的藍圖,有的用影像、照片寫出了一堂堂精彩的教學日志,有的說了很多好聽、有趣的故事,臺上妙語如珠,臺下掌聲如雷。臺上引人深思,臺下互動熱烈。
本次大會,首先,體現出21世紀教與學的方針和重點,比如交際互動、跨文化溝通與交流、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等,且分享了如何應用新媒體和多媒體來進行跨國交流和學習。其次,彰顯出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最新教育發展和改革趨勢,前者如華文學習的調查報告;后者如新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能力等級描述等,作為華文教學與評估的參照框架。接著,在全球學習華語的熱潮中,不但有許多跨國的比較研究、合作項目的成果分享,且有不少融入了當地生活、具有在地文化特色的優良教學范例,和成功的學習案例。再其次,華文教與學的各個層面都受到了普遍的關注,包括了華語教育政策、語言的知識、功能和語境,聽說讀寫和互動的技能,教師的職責素養和專業發展,教材資源和評估、研究工具的開發等,并且深入探討了教學現場的問題和解決之道。
本次大會還特地開設了一系列精彩的學前專場,有兒童習得語言的發展歷程,優質教學,生活化的課程等,擴大并延伸了華文教學關注的領域和影響力。與此同時,本中心也分享了其卓越的科研成果,以答謝大家對新加坡華文教研中心的支持和鼓勵。
本次大會無論在參與的佳賓人數、論文數和場次規模上,幾乎是第x屆會議的2倍。然而一樣的坐無虛席,且意猶未盡,成功地展現了在“實踐中顯精彩,精彩中求實在”,活絡二語華文課堂的理論與方法;分享了鼓勵學習者使用華文的實踐經驗;這也是本中心成立以來所努力臻至的最大目標,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在此,謹代表“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華文教研中心”的全體人員,向所有佳賓和與會的專家學者們致上最深的感謝和祝福,謝謝大家共襄盛舉,使得本次會議圓滿成功,今后期待經常與大家交流,下次會議再見,謝謝。
20xx年xx月xx日
最新研討會閉幕詞2
我們這個會議,經過兩天的學術研討、文化考察以及大會總結,可以畫上圓滿的句號了。畫句號這個工作本來很簡單,不過既然要講幾句話,我還是想對會議本身的歷史,取得的成就以及學科將來的發展,談談個人的一些感想。
趙敏俐教授和吳相州教授在這次會議的講話中都提到,我們這個研討會已經開了五屆了。第一屆的名字叫“詩歌與音樂關系學術研討會”,現在叫“樂府歌詩學術研討會”。在大會發言和小組討論中,我都提到這個問題,我認為:我們這個系列會議名稱的改變,蘊含了這樣一個事實,就是:我們對于研究對象的理解深入了。我們不再僅僅是研究文學、研究詩歌的內部規律,也不僅僅是研究歌詩和它的伴生藝術——音樂之間的關系,而是把它放在一個更大的歷史文化背景中進行考察。我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禮樂文化是中國的主流文化,每一個中國人都自覺不自覺地浸潤在這歷史的長河中。”我們把樂府歌詩作為研究對象,它的意義是什么呢?不僅僅是研究詩歌,不僅僅是出于職業習慣,對于研究對象進行某種程度的深入或向毗鄰藝術拓展這么一個一般性的工作。實際上我們尋求的是中國人的歷史的一部分。下面我講兩點。
第一,我很感謝李健正先生,李玫教授,項陽先生這樣音樂學的專家。我從他們的論文或發言中學到了很多東西。
…… 此處隱藏6344字,全部文檔請下載后查看。喜歡就下載吧 ……